等等和念念是什么意思(等等与等的区别)〔等等和等有什么区别〕

四禅八定与灭尽定

广超法师

  一、各种禅定的差别 :

  佛教很注意 戒、定 、慧三无漏学。任何人若想修行,起首 必须持戒。假如 连戒律都不肯 意守持的话,要想摆脱 是很困难的 。持了戒后要修定 ,由于 平常 我们的心很散乱。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,迷失就不能清楚 观察凡间 的原形 。有了定,就可以深入的观察凡间 的原形 ,即苦、无常、无我和空,这就是聪明 。因此,戒 、定、慧是有肯定 的序次 。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 ,而且修出结果 来,那是由于 他有宿世善根,一样平常 人还是 要按照戒、定 、慧的序次 来修。那么 ,什么是禅定呢?

  禅定是由梵文(Dhyana)翻译过来的,音译是禅那,意思是静虑:既是心定下来观察头脑 ;也就是以所观的境 ,令心专注不散,称为“定”;“观 ”既是作种种的观行 。禅定包罗 “止”和“观”,“止 ”(Samatha)和“观”(Vipasyana)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。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,肯定 离不了止和观 ,否则 的话,他修的禅定会方向 外道。

  佛陀说我们这个凡间 可分成三界: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 。欲界有种种欲望,且没有放心 ;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 定力进入。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 ,此中 一个目标 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,以致 进入灭尽定。

 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,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根本 的定 ,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将来 禅两种 。修欲界定先要坐禅,再坐禅的过程中,我们可依心态的差别 而分成几个步调 :

  ㈠、粗心住:

  开始静坐的人 ,心很散乱,越做杂念越多,控制不了;同时坐得腰酸骨痛 ,身材 不端正 ,歪来歪去,由于 平常 我们的身材 弯曲惯了;有些人的身材 不会歪斜,是由于 他用精力 去控制 ,把身材 改正 ,这是故意 去造作(故意去做)的;呼吸又不大顺畅;我们得用数息观 、不净观、慈悲观 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。过了一个时间 ,身材 会渐渐 调好 ,呼吸也渐渐 顺畅起来,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。这种定称为粗心住。进入粗心住时,杂念镌汰 。然而 ,杂念少并不便是 定,只是不再胡

  思乱想罢了,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(眼、耳 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门头跑来跑去。

等等和念念是什么意思(等等与等的区别) 等等和念念是什么意思(等等与等的区别)〔等等和等有什么区别〕 新闻资讯

  ㈡ 、细致 住:

  这时间 的心念已经很微细 ,身材 不必用心 力调正,主动 均衡 ,已经风俗 了 ,而且坐久也不倦怠 ,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。全部 有静坐履历 的人,假如 静坐半个钟头、一个钟头后身材 就很倦怠 ,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 ,当进入粗心住,在进入细致 住时,身材 就主动 的调正 ,而且坐久也不疲惫 。假如 继承 坐禅,深入定的话,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--欲界定。

  ㈢、欲界定:

  平常 我们要用心 将妄念捉返来 ,进入欲界定后,不必加以控制,妄念也不会生起 ,而且心念主动 安稳 ,不必用心 力去调解 它,此时心任运不动。进入这种定后 ,就可以或许 整天坐禅 。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,只能称为平凡 的定。

  ㈣ 、将来 禅:

  进入欲界定后,继承 修下去,到了某个时间 ,忽然 间你感觉到失去身材 的感受,看不到欲界的身材 ,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。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 ,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 。有了这种感受之后,身材 就不会因失调而抱病 。因此,一个坐禅的人 ,若要身材 没病,至少要到达 第四步调 ,既是进入将来 禅。

  但是 ,有些人静坐时,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,他也以为本身 的身材 不见掉 ,这不叫做将来 禅,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那边 ?若要到达 将来 禅,必须到达 欲界定,既是心不必控制 ,主动 的静下来;在这之前,必须完成第二步--细致 住,就是身材 不必调解 ,主动 的均衡 ,以是 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、细致 住、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。

  为什么第四步调 称为将来 禅呢?由于 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。由于此将来 禅尚在欲界,以是 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。所谓真正的禅定 ,既是初禅 、二禅、三禅、和四禅。

  ① 、初禅:

 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,继承 修出离欲界心;假如 他的定力越来越深,本来 静下来的身材 ,渐渐 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 。这种动触有八种差别 的感觉,即冷、暖、动 、痒、涩、滑、轻 、重;最平凡 的就是感觉到身材 动起来。这时间 ,他的心已离欲界 ,那就要进入初禅了。

  有此感觉之前,必须先要静坐几天,或是坐禅相称 久时间后,有很深的定力 ,在定中感觉到身材 不见了;满满地又感受到身材 再度动起来,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,也就是身心表里 感受到很惬意 ,很寂静 。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,故无鼻、舌二识,唯有眼、耳 、身、意四识。进入初禅者没有鼻、舌二识 ,以是 鼻子嗅不到表面 香 、臭等气味;舌头也感觉不到甜、酸、苦 、辣等味道。这时间 ,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,不再贪财、色、名 、食、睡 。他也能撤除 贪、瞋、就寝 、掉悔和疑 ,这五种烦恼掩蔽 住我们的聪明 ,使我们生起坦、瞋、痴,以是 被称为五盖。

  初禅有五种特点 ,称为五支,即觉 、观、喜、乐 、同心用心 。

  觉:身材 打仗 外境的感受 。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,并非欲界的知觉。

  观:心田 的观察。觉与观也翻译成“寻”与“伺 ” 。它们的差别 是:觉是对境比力 粗的心念;观是心田 比力 细的观察心念。

  喜:心田 欢乐 的感觉。

  进入初禅者,第一次发现本身 已经进入初禅 ,出了欲界,全无欲界的烦恼,在定中心 田 很欢乐 ,那就是喜。

  乐:身材 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 。

  比如 :洗沐 后身材 感受到惬意 的感觉;在坐禅时,进入初禅的时间 ,身材 会有很惬意 的感觉 ,那就是乐。以是 进入初禅也称为“离生喜乐”,意思便是 由于 出离(欲界)的心生起喜好 与快乐的感觉。

  同心用心 :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 。同心用心 也翻译成“心一境性”。

  ②、二禅:

 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,继承 修下去 ,就会发现觉、观的心念很粗,所谓“觉 ”就是对境物的感受;“观”就是起种种的头脑 。比如 说你感觉到身材 上有发生变革 ,你生起头脑 ,知道它在坐什么,这就是觉 、观 。这种觉、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;如许 的缅怀 很粗,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,由于 它也是一种烦恼。当他把觉、观的心念(寻 、伺)舍起后 ,就会渐渐 进入无觉无观(又称为无寻无伺)。这时,他的心静如水,处在明朗 的状态 ,心田 一片寂静 ,很清净,这叫内静 ,与初禅的觉身寂静 有所差别 。

 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,他的心田 再也不去头脑 和判定 所打仗 的地步 ,不起语言的分别 ,因此这种定也叫“圣缄默 定”。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、耳、身识,唯故意 识。二禅有四支,即内静、喜 、乐、同心用心 。

  内静:心田 寂静 ,感觉到心田 很清净,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。

  喜:离开 了觉、观,离开 了语言,心田 欢乐 。

  我们心田 一念一念的想 ,固然 口没说,但是,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: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;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。初禅有觉有观 ,是用语言来想东西;而二禅离开 了语言的想象,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,他以为 很高兴 ,称为“喜 ” 。

  乐:身材 寂静 与心田 寂静 ,他感觉到很快乐。

  喜与乐的差别 :身材 感受乐后,心田 起欢乐 。

  同心用心 :也就是“定” 。进入二禅(定)的人 ,定在二禅的定境中,保持心田 的寂静 。

  ③ 、三禅:

  当他继承 修到三禅,心阔别 喜的躁动 ,就会进入更深的定,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;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,故称为“离生喜乐”;二禅是缄默 之“定生喜乐”,三禅之乐称为“离喜妙乐 ”。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 ,是由心田 发出的快乐 。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,故经中常说凡间 之最乐是在三禅。

  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,唯故意 识在产生作用。三禅共有五支 ,即舍、念、智 、乐、同心用心 。

  舍:舍掉喜心。

  念:念念分明。

  智:有正知 。“正知”便是 以真正的聪明 观察事物的原形 ,又称为“智”。

  四禅中的修行者,都能很精确 的观察到这个凡间 ,称为正知;而我们凡夫是靠逾期 的回想 来判定 事变 。

  乐: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。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,故凡间 最乐是三禅乐 。

  同心用心 :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。

  ④、四禅:

  进入三禅后,修行者继承 修下去 ,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 一种苦患,他要心无挂念 ,连快乐都要舍离。云云 ,他的意念清净到顶点 ,呼吸完全停顿,心完全不动,因此四禅也称为“不动定 ” 。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不停 处在动中 ,进入四禅后,心如明镜不动,清净清朗 ;心念不动并不表现 心没作用 ,而是它能停顿 在一个地步 里,观谁人 境而心不动。在四禅中,唯故意 识在产生作用。

 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 ,没有舍离色身 。假如 一个人进入四禅,他所修学统统 事皆随意成绩 ,以致 他要修神通 ,立即 就可以或许 修成五神通;定能发神通,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绩 的。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,这是内涵 自发 的本领 ,由于 心定,以是 可以或许 发通。

  四禅共有四支,即不苦不乐 、舍、念清净、同心用心 。

  不苦不乐:心田 不是喜,也不是乐。

  舍:舍掉三禅的乐。

  念清净:已经没有妄念 ,但动起动机 也可以,全由个人做主,称为念清净;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 ,它时时候 刻生起;妄念生起后,我们的心随境转,做不了主 。

  同心用心 :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。

  有些外道 ,想要修行证得涅盘,但是没有聪明 ,以邪见的聪明 ,用心 把“缅怀 ”压住,使它不生;当他真正修成“无想定”后,把烦恼心压抑 住 ,色界的烦恼还在,以是 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。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(意念)的心就没生起,他不知道尚有 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,以是 他以为这就是涅盘。佛弟子 都不要修学这个“无想定 ” ,由于 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,以是 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。

 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 没有舍离色界。假如 修行者以为 有色身很贫苦 ,想舍弃它 ,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,如:空无边处定 、识无边处定、无全部 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。

  ①、空无边处定:

 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,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 ,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;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;有对想是由鼻、舌 、身与耳识而生起的 。在四禅中做“空”想,既是没有色(物质)与欲(欲望),而把统统 都观空 ,当他这个“空”想完成后,他就阔别 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--出色 界。他感受到没有色法,故空;没有所谓的边沿 ,以是 称为“空无边处定 ”。进入此定,并不表现 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,反之,他尚有 受、想、行 、识的作用 。

  ②、识无边处定:

  修行者继承 修习禅定时 ,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,由于 他是一种想,表现 他尚有 心念。要镌汰 这种想 ,他必要 头脑 现前的心念,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,保持心识的知觉 ,念念不离知觉的心,而同心用心 缘识。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,使他发现无量无边已往 和将来 的心识 ,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。进入此定者扬弃 了“空”想,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,实际 上 ,识无边处定还是 有想,只是这种想很渺小 ,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差别 ;它们之差别 是: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“空”想;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扬弃 “空 ”想,进入另一种定--识无边处定;由于 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 ,是有渺小 的想,并非无想。

  (注:识与想的区别:五蕴中的色、受 、想、行、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;想是法尘,既是心的动机 。)

  ③ 、无全部 处定:

  假如 继承 修下去 ,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 产生作用 。而生起讨厌之心,因此想舍弃它,想进入无全部 处定。那就是他以为 :假如 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故意 识作用 ,这种定才是最安稳,最快乐的。它就观想这种定,并非作“空”想 ,也不是依识,而是他同心用心 念无全部 。在定中,他或以为 他没有想了 ,但实际 上并非云云 ,而是他的心念非常渺小 ,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全部 的法尘 。

  在无全部 处定中,其他的想不生起 ,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,不分别全部 的东西,只是分别无全部 ,同心用心 定在无全部 的法尘中。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,会合 在观想无全部 法,以是 称为无全部 处定。

  ④、非想非非想处定:

  修行者继承 修下去 ,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,他不要统统 有、无全部 ,既是有想 、无想他都不要 。由于 空无边处定是空想;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;无全部 处定他以为 无想 ,实际 上是有很微细的想;他以为在无全部 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,而只有无全部 定才是无想。他是要进入没有“想”,也没有“无想” ,既黑白 想非非想处定。在无全部 处定时,他尚有 一个定境,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,连定境都消散 了 。但是第六识尚有 非常渺小 的作用 ,但是他不知道,以致 他

  有第七、第八的心识在作用。

  南传佛教中,以为 我们只有六个心识 ,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,第六识尚有 很微细的作用,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。一样平常 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--恒行的心识 。

  进入四禅定者 ,只是降服眼、耳、鼻 、舌、身识,并没把它们灭掉,而是进入谁人 定境时 ,粗重的烦恼当时 不生罢了。

等等和念念是什么意思(等等与等的区别) 等等和念念是什么意思(等等与等的区别)〔等等和等有什么区别〕 新闻资讯

  灭尽定:

  修行者继承 修下去,会发现已经没故意 识生起,但是尚有 “我 ”的存在 ,因此想舍弃这个我,那就是说,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。(唯识宗说,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用 ,第七种叫第七识--末那识,他执著第八识为我 。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,在还未摆脱 之前 ,末那识却不停 在作用,以是 称为恒行,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 ,念念生灭不已。)。假如 他能使恒行的心识临时 不生,就能进入灭尽定,弃除了“我执”。“灭尽”之意既是灭尽了统统 六识的心 ,以致 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“我 ”--“我执”的心 。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,它的特点既是无“我执”,断除了统统 烦恼;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 ,第三果的贤人 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,只可以或许 临时 进入灭尽定,在定中没有“我执 ”,但是当他出定后 ,我执之心再度生起;阿罗汉果圣者排除 了我执,在灭尽定中无我执,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。以是 只有佛、阿罗汉和三果贤人 有本领 进入灭尽定。

 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?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:有些经纶说可以 ,另一些却说不可以;大乘唯识宗等都以为 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,由于 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,已往 的“业因”没有烦恼为“缘”引发 ,就再也来三界受生,不能继承 修集福德因缘,以致 成佛 。

  空无边处定 、识无边处定、无全部 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,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,已经出了色界,称为“无色界定 ”。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凡间 分为三界 ,又称为九地,既是欲界称为散地;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,要进入此二界,肯定 要依靠 禅定;但是在欲界中 ,比如 要进入兜率天、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,只要积极积极 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。

  二 、简介修习禅定之方法:

  根据南传的《清净道论》中共有四十种修习禅定方法,它们是:十遍、十不净、十随念 、四梵住(四无量心)、四无色、一想和一差别 。修习禅定应从数息入手 ,比力 妥当 ;由于 各种禅定的修行得当 差别 根器的众生,比如 修不净观,可以或许 排除 淫欲 ,但是有些人瞋心重,修不净观到一个时期后,会对身材 产生讨厌 的生理 ,结果 想自尽 ,这种人就不得当 修不净观。以是 修习各种禅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地点 而修,并不是大家 都可以或许 修习雷同 的方法。但是此中 两种禅定方法 ,比力 得当 大多数的众生,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 。

  我们的心很散乱,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味 ,渐渐 降服我们的散乱心而进入定;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 ,要修禅定进入色界,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欲望,而在此中最严峻 的烦恼是色欲 ,以是 我们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它,以是 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和称为二甘露门,它们是要修学禅定的开端 。比如 说一个人修慈悲观 ,但心散乱,想动想西,这是很难有成绩 的 ,以是 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下来;又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称 的定力,但是他的瞋心重,那他就应该修慈悲观 。

  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 ,我们应该去参访有学问得导师以打扫 疑问,请给予救济 和开导 或启示,切身 体验一段时期,得当 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 ,不得当 的就应该放弃;除非谁人 辅导 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,他知道我们已往 业的因缘,与如今 贪 、瞋、痴心烦恼之地点 ,能以精确 和得当 的方法辅导 我们,如许 修习禅定就会很快有成绩 。假如 遇不到这类导师,最好是从数息观、不净观那儿动手 ,然后再修四念处。